返回主站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|手机浏览
普通会员

特斯联

人工智能

新闻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站内搜索
 
友情链接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
新闻中心
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
发布时间:2021-01-21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50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        在12月15日「甲子光年」所发布的《7年了,为什么智慧城市还不智慧?》一文中,我们剖析了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:


特斯联


        从2013年国家推出智慧城市试点算起,至今已有7年多。在经历7年的摸索和海量的基础设施投资之后,仍然出现资源浪费与“不智能”的症结——许多智慧城市相关设施在此次防疫任务中陷入瘫痪;一些智慧城市项目沦为“拿地”噱头,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招商任务,将智慧城市项目作为招商手段,建设了许多雷同项目,造成资源浪费和项目烂尾;一些地方政府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,但因为职责权力边界问题,数据孤岛仍然难以打破;而由于项目经费普遍侧重“建设”而非“运营”,部分项目建成之日却沦为空壳摆设之时。


1.Who:谁是城市智能化的“操盘手”?

        麦肯锡咨询全球董事张帆给出了一个数据:过去三年,全球在城市科技领域总投资额达到千亿美金,中国就占到了1/3。中国对城市智能化的期待溢于言表。

        中国有全球发展快的城市与城市群: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,中国城镇化率仅为19.99%。到2019年末,这个数字已经上升至60.60%。如今中国的14亿人口中,已经有8.5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城市中。

        近些年,平均每年有1400万人“进城”——城市,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载体,关乎每个人的生命质量。然而,“城市化”与“城市病”如同一对孪生兄弟,一面是高铁、飞机、地铁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大步迈进,另一面是交通拥堵、空气污染、安全隐患等难解之题。

        以交通拥堵为例,据中国交通部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,静态交通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,占城市人口可支配收入的20%之多,相当于GDP损失5-8%;15 座大城市的居民,平均每天在上下班路上消耗的时间,比欧洲发达国家多28.8 亿分钟;堵车导致的原油消耗,占到了中国总消耗量的 20%以上。

        这仅仅是城市“不够智能”的一部分表现而已。每年因安全隐患造成的火灾、环保问题造成的损失数额同样巨大。

        面对人类历上规模庞大的一次城市化进程,管理者们亟需更好的工具。

        真正智能化的城市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中登上历史舞台。人们期待城市可以借助科技的手段,减少生活与工作中的低效、混乱与危险。

        然而,难题就是“主语”问题:谁来运营?

        传统的智慧城市定义认为:智慧城市是“利用各种技术与创新的工具,将城市系统与服务打通并集成,以提升城市资源运用的效率,优化城市管理与服务”。但这个定义却并没有讲清楚,“利用技术与创新工具”的主语究竟是谁。

        主语显然不可能是个人。人们愿意付费购买C端产品,以让自己的一部分生活更加智能化。但在城市基础设施层面,个人更多是受益者而非投入者;

        主语也很难是单个企业。对内,企业可以进行内部数字化与智能化投入,但对外,问题就难得多。智能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发展不均衡是常态,例如,AI物业管理平台爱物管CEO滕一帆曾经告诉「甲子光年」,我国可能只有1%的社区完成了基础的信息化。每一个独立个体部署的意愿度也不一样,有些商家觉得必须早日上马智能化,有些商家却连信息化都不在意,需要外部力量去敦促——单独依靠某一家企业,显然不可能拥有如此众多的底层技术、能力与产能;

        而政府机构,虽从角色上更适合这个主语,但更宏观的管理职能决定了政府难以介入城市的每一处“毛细血管”运行状态之中,比如去管理某个路口交通信号灯亮起的时长。城市中有数以亿计的细分动作,需要极其敏感灵动的技术创新实践,政府机构不可能进行全面的规划与控制。

        城市智能化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:涉及客户的个性化、产品的复合化、场景的多元化、供应链的复杂性。每个人、每个企业的需求都是变化万千的,任何“单一主体”,都不可能去满足所有需求——要完成从“主动脉”到“毛细血管”打通的智能,必须是一个联动的供应体系、供应联盟、供应生态。

        在2020年11月14日的「甲子引力」上,甲子光年创始人、CEO张一甲在演讲中讲述的判断之一,即“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性”:只有足够“包罗万象”,才能满足足够多的“奇形怪状”。

        因此,城市的操盘“主体”,应该是一套组合拳——由一个“牵头者”来引领,由一个生态来完成。


2.How:究竟怎么做?

        回答了主语,接下来是谓语:城市的智能化究竟怎么做?

        IBM认为,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、基础设施和环境六个核心系统组成,包括组织(人)、业务/政务、交通、通讯、水和能源。这些系统不是零散的,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。

        观察城市中的每个单一场景,可以发现,经过10年左右的建设,很多细节都已显露出智能的样子:车辆可以自由出入高速公路和停车场,不停车缴费;智能安防摄像头可以对城市进行实时监控,并通过AI进行分析甚至是预判;智能闸机可以用人脸识别让社区兼顾便利与安全……智能的场景不断堆砌,每个场景都由特定的硬件、软件构筑起来,但每个场景之间都相对封闭,缺乏足够的协同——各个场景以各自的节奏独自实现着智能化。

        城市智能化的初衷是“以人为本”,而在“分散式智能”的背景下,“人”反而成了被动适应者。人们穿梭于城市中,总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软硬件,去适应每一个场景,这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低效率的。不仅如此,对于城市整体来说,分散式智能更意味着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。

        如何将分散式智能彻底联通,使之成为统一的城市智能?这其中有两个无法回避的关键点:

        首先:必须是top-down而非bottom-up。

        出现分散式智能的重要原因,是城市建设从顶层设计上就没有整体感。在没有统一顶层设计的指导下,智能的建设往往是从各个场景切入的拼图逻辑;

        第二:必须是“一个大脑”。

        一个城市应该先有“大脑”,再去指挥细节的建设与行动。目前市场上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城市级管理中台,所谓“城市大脑”应该发挥出更加强大的作用。

        更值得强调的是,“城市大脑”宜少不宜多。在「甲子光年」之前的文章《7年了,为什么智慧城市还不智慧?》中,我们提到有的城市有环保大脑、交通大脑、医疗大脑,还有城市大脑,每个政府部门都建了一个数据仓库,但对外都叫“大脑”,这不仅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,还使得“大脑”数据横向打通更加困难。

        特斯联对这个项目颇为重视。特斯联副总裁谢超表示,希望“用一个个智能化的场景,实现把重庆AI CITY建设成全世界大、先进、智能、数据化的城市愿景”。

        在特斯联CEO艾渝心目中,真正的智能城市,是一个“有软件、有硬件、有建筑、有城市、有基础设施、有运营、有服务,全部聚合在一起的具象化产品”。特斯联也以此为基础,进行了从“1.0”向“4.0”的城市智能化迭代。


3.Where:画一个圈,从零开始

        在回答了who和how后,一个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的问题是“where”——从哪里开始?

        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城市,比把一幅老街画改成智能化城市要简单得多——在一个已经有了历史沉淀的城市中,整合者协调各方利益,并使之达成共识共同建设智能城市,需要克服一系列难题;而在一个刚刚开始兴建的城市中,从零开始的环境,可以更快速搭建全新的城市智能底层架构。

        因此,在把智能城市的实践闭环真正跑通之前,一个更可行的切入方式是:先完成“样板”建设,再向全区域推而广之;从这一维度来看,“从零开始”的打造对比老区升级再造来说,是更加合适的切入土壤。

        雄安新区是目前国家的重点建设工程,从建设之初的顶层设计,就开始了一系列城市智能化的规划,包括5G智慧公交环线、智慧路灯、无人超市、无人配送机器人等等;而西部(重庆)科学城的规划,也成为了高线城市中少有的敢于“从零开始”的新样板。

        特斯联接到的,是一个分量颇重的任务:北京怀柔、上海张江、安徽合肥是目前的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而西部地区也需要建设一个科学之城,创新高地。西部(重庆)科学城建设,被看做是补齐重庆创新短板的迫切需要。

        这个位于重庆市中心城区西部的谷地,将被打造为“政校银企”多元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。除了已有的28所本专科院校之外,还将建设包括长达60公里的科学大道、占地940亩的科学谷等一系列新项目。按重庆方面的规划,这些项目都将体现出“科学城”的特质。

        特斯联将视角拔高到了城市级平台的层面,以AI CITY为范本去建设整个行业、城市的数字化与智能化,这让重庆方面对特斯联抱有很高的期待。他们希望“画一个圈”之后,打造一个样板式的智能城市项目。

        在艾渝的规划里,AI CITY 将会连接不同的场景、数据、内容和人。城市中每一个场景所产生的数据,都将汇入到一个统一平台,而这个平台也将会以这些数据作为基础实现自我进化。

        在一个经过整体规划的智能城市体系中,整个区域的经营效率将会提升,运营成本和压力将会下降;而对于区域中的每个企业与个人来说,这都意味着获得更高的效率与更低的损耗;在生活、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,也都能够获得超过自身能力的社会化解决方案。

        以此为蓝本,特斯联首先承担了建设者的角色:提供自身在社区、消防、安防、医院、建筑等在内各行各业的成熟智能化解决方案。艾渝介绍,特斯联之所以可以承担这个角色,离不开此前特斯联在各地各类场景中已经落地的近9000个项目的实践。

        接着,便是引领者角色。特斯联在生态建设方面花费了很多努力:吸引了一批企业、学术机构入驻西部(重庆)科学城,有一些企业,其产品可以直接作为城市生态的组成部分,助力城市数字化的同时,同时实现企业发展。

        艾渝将这归纳为“科技+生态”创新布局——主导城市数字化建设和运营,联合行业上下游合作伙伴,共同打造城市智能科技服务生态。甚至可以说,特斯联是在将“城市”打包成一个“大产品”——从操作系统开始,不断更新、具价值的技术与产品整合到这个生态之中。

        就像iPhone手机,人们看到的,是一个精美的硬件手机。而在使用的过程中却逐渐发现,它的操作系统、APP应用商城,以及背后成千上万的应用开发者才是更重要的。

        城市也如此,布满的海量硬件设备,摄像头、智能汽车、智能楼宇等等都有自己的运行逻辑,每一项看起来都很完善,但当他们聚合到一起的时候,却发现这些机械的组合“莫得灵魂”,唯有生态协同、共同发展,城市才会从场景的整合变为真正的“生命体”。

        塔科玛创新工作室创始人Dennis Frenchman认为:我们正在面临一场信息化革命,城市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,各种数字交互和传感反馈技术,将逐渐进入公共领域,各种新型公共设施将会出现,这是检验城市规划的方法之一。

        简单地说,谁能够整合多方力量,推出更多新型公共设施并有效利用,谁就更能在城市智能化领域获得成功。

        当然,相比互联网世界的高速扩容和日新月异,智能城市的课题是“比特世界”和“原子世界”的结合——虚实都涉及,线上线下都包含,因此,这一过程的摸索推进,势必要面对更多的阻碍和问题。幸运的是,在一个从零开始被顶层设计、一切按照先进模式建设的城市样板空间中,我们能够给予每个智能设备以高的宽容度与适应性,去见证它们如襁褓中的婴儿一般成长。

 

联系热线:021-31666777 联系人:谭冰源 联系地址:上海市宝山区富联一路98弄6号

技术和报价服务:星期一至星期六8:00-22:00 特斯联 访问量:13988  管理入口  技术支持:工博士  免责声明

©2023 上海工博士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 人工智能门户网站 www.aichinaw.com